经过两年的保护修缮,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活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后的瑞典教区旧址建筑群依山就势、格局灵活。 长江日报讯 全长约1.2公里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自然、古城、宗教、建筑、教育、卫生等
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后的瑞典教区旧址建筑群依山就势、格局灵活。
长江日报讯 全长约1.2公里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自然、古城、宗教、建筑、教育、卫生等多元文化,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在这里,融合中华传统和西方古典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近期,昙华林核心区二期改造进入尾声,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街区蝶变新生。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3处共9栋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这些历史建筑房龄最短的也有90多年,最长的有130多年。武昌区组织专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修旧如旧,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风貌,延续城市文脉,让百岁老房子焕发新生命。
武汉仅存的北欧建筑群在昙华林
4月22日,本报记者来到昙华林实地探访。在凤凰山下,穿过一座中式门牌坊,一组北欧风格建筑群次第展开。5栋建筑依山就势而建,格局灵活、环境优雅,这里就是瑞典教区旧址。
沿着石板路走到半山腰,便是瑞典教区旧址主教楼。这是一座三层尖顶砖木结构房屋,楼高16.7米,陡峭的屋顶高达6.7米。拱券门、宝瓶柱、回廊柱、仿石墙、孟莎顶……沿着门前的“之”字形汉白玉台阶拾级而上,典型的北欧风情扑面而来。
进入室内,古色古香的木地板、狭窄的旋转木楼梯,别有一番韵味。房间内,墙角的壁炉修缮一新,炉架雕刻纹饰精美细致,原木吊顶配上别致的灯具,烘托出浓浓的古典风情。据介绍,瑞典教区旧址建成于1890年,是武汉市目前仅存的北欧风格建筑群落。
沿着山路小径向东,矗立着两栋平行布局的平房,这里便是夏斗寅公馆,建于1932年。
修缮后的夏斗寅公馆。
坐落在山脚的徐源泉公馆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建于1930年前后。“这栋房子从正面看是一栋法式风格建筑,从后面看又是一栋中式建筑,还有攒尖顶屋面也是中式风格。”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裘维亚介绍道。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二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于2019年3月启动。武汉武昌文化创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家满介绍,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房屋内部装修装饰施工,这批老房子即将揭开神秘面纱,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拆违建,小心翼翼修补就像“考古”
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垮塌,有的甚至成了危房;有的建筑作为居民住宅长期使用,房屋结构改变较大,违章搭建严重;建筑没有设计图纸留存、缺少历史资料……两年多来,在对这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有关专家、设计施工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房屋腾退前,瑞典教区旧址5栋建筑居住着72户居民。“房内外违章搭建非常严重,对房屋破坏较大。”王家满说,这给修缮施工带来不小的难度。拆违建,跟原房屋剥离,鉴别原真性,分析空间格局,还原墙体、门窗结构,一步步下来,就像“考古”。
“这里原来有一面墙,我们在多次勘查比对后确定这是居民后来砌的隔墙,才小心翼翼把它拆掉。”站在主教楼二楼回廊,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程一多向记者介绍,尽管房龄达130多年,但房屋的轮廓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直到把违章搭建逐一拆除后,宝瓶柱重见天日,房屋原有历史风貌、建筑肌理才露出真容。
门前汉白玉大台阶损毁严重、部分台阶塌陷变形。“施工人员不是把台阶全部挖掉重修,而是把部分塌陷的台阶石先挖出来,根据原地形编号堆放集中管理,先进行基础加固,再还原到建设原址。”王家满说,修复过程中对于建筑缺损部位,不大拆大建、整体更换,主要采取局部修补、挖补的办法,尽量保持原貌。
施工前期,主教楼破败不堪,屋顶局部塌陷,房间内,有的木结构被白蚁蛀蚀,木地板也腐烂了,保护修缮非常紧迫。“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做到物尽其用。”裘维亚说,施工人员主要采取对受损的木头、木地板、木楼梯等进行局部修补和更换,并对木材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
修旧如旧,想方设法再现建筑原貌
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布局和原色调,修旧如旧,确保安全性,保留整体性和原真性,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贯穿始终的原则。
文章来源:《材料保护》 网址: http://www.clbhzzs.cn/zonghexinwen/2021/042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