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堂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课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是敦煌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你看到的是精美的壁画,我看到的都是问题。” 57岁的苏伯敏说。 这位敦煌研究员医院副院长用他拍摄的照片展示了壁画上出现的各种疾病: 疱疹
“我是敦煌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你看到的是精美的壁画,我看到的都是问题。” 57岁的苏伯敏说。
这位敦煌研究员医院副院长用他拍摄的照片展示了壁画上出现的各种疾病:
疱疹、钉钉、龟裂、粉化、脱落、肌酸、裂隙、空洞鼓、地战脱落、微生物破坏,包括真菌破坏、霉变、变色、植物破坏(树枝的根部和根部)、动物破坏(蠕虫、蝙蝠粪便)、沉重的壁画、划痕(来访者刻字)、烟雾(白俄罗斯士兵之后在洞穴中吃饭和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泥渍。
他就像是组织医生进行会诊。咨询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幅有问题的敦煌壁画。
(“生病”的壁画图片不展示,起鸡皮疙瘩。)
7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收藏展” 17日在系列讲座的第七讲中,苏伯敏向100位非文化保护专业的普通听众讲述了敦煌壁画的保存与修复。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壁画保护的基本程序、壁画疾病及原因、各种壁画检查无损分析技术和壁画修复技术等。
对于敦煌莫高窟,很多人并不陌生。我去过不同的季节。旅游旺季人很多,但到了冬天,在西北刺骨的寒风下,去莫高窟的游客明显少了。
每次去参观,讲师都注重壁画的艺术性,比如线条和色彩的细节。虽然我很想知道这些历经1600多年的精美壁画是如何被保护和修复的,但因为每个溶洞的参观时间都有规定,所以只能跟着游客看花。
首都博物馆的讲座门票很抢手,购票时间不规律。有一次是晚上11点。幸运的是,我及时拿到了这次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讲座的门票。
我很早就到了讲堂外,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主要是年轻人。
↑苏伯敏在讲课
苏伯敏有着明显的西北人性格,说话直截了当。在多年敦煌壁画保护相关研究工作中,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壁画研究项目和壁画保护项目,对莫高窟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遗址。它见证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多元文明的汇聚。
到目前为止,莫高窟保留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件彩色雕塑。它是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自十六世纪中叶以来,莫高窟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洞穴自然和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直到1944年敦煌书院成立,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推广工作才开始。
几十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了在沙漠中锲而不舍、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他们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溶洞得到有效保护,管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们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标准。
↑壁画保护方法流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保护,必须按照既定程序分步实施。
“文物保护靠技术”。苏伯敏说道。 “在保护方面,我们着眼于古壁画、土遗址、数字化等关键瓶颈。古人对壁画的结构非常讲究,历经千年的工艺和用料依然精湛,所以只有技师10年以上经验者可申请敦煌壁画。修复。”
由于技术修复的内容过于专业,我会挑一些苏伯敏现场PPT的照片分享一下。
莫高窟每天能承载多少游客?
在本次讲座的第二部分,苏伯敏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开展的“莫高窟旅游承载力”研究成果和基于互联网的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物技术。
苏伯敏提出,每一个游客都是一个承载能力。它会在洞穴中造成什么问题?
他一个人0.5平面空间,以5分钟参观时间为例,说:“40人进入洞穴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经过测试,我们得出结论,莫高窟每天可以承载6000名游客,我们采用了预约方式
但是现在是旅游旺季,每天有2万游客。我们实施的方法是游客在进入实体洞穴之前先在数字展厅看到壁画的细节。没有预约溶洞的游客可以参观溶洞区和四个必看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