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壁画保护有多难?专家:宁可少做,不能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久前,31岁的北大考古博士刘拓在四川考察洞窟壁画时不幸坠崖身亡。公开报道显示,刘拓对考古事业十分热爱,还曾在伊拉克探索文物古迹时被误抓。而他最后考察的甲扎尔甲山洞
不久前,31岁的北大考古博士刘拓在四川考察洞窟壁画时不幸坠崖身亡。公开报道显示,刘拓对考古事业十分热爱,还曾在伊拉克探索文物古迹时被误抓。而他最后考察的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则是研究明清时期川西北高原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物实物资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项目建设影响,该壁画需迁移异地保护。
不少考古学者表示,文物保护修复的背后,流淌着文化的魅力。洞窟壁画、岩画的留存与保护目前存在哪些痛点?在文物迁地保护过程中,应如何平衡工程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中国岩画学会理事刘成认为,岩画、壁画多存在于人烟罕至的偏远地区,分布比较散落,要强调研究和保护同时进行,必须慎之又慎,“宁可少做,不能乱做”。
目前岩画、壁画整体留存状态不错
新京报:我们所说的岩画与壁画,区别是什么?
刘成:岩画一般指在山体自然形成洞穴里绘制,或在岩石表面打击刻画的绘画艺术,壁画是在建筑墙壁、墓葬墓道墓室墙上、石窟寺窟内墙体上的绘画。早些时候,人类在山洞里记录自己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绘制画面故事。后来,人类走出山洞,有了地下或地面的实体建筑,才有了壁画。
所以,这两类文化遗产算是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实际上,后来的石窟壁画也在山洞里,我们按绘画制作工艺与存在形式的不同来命名它们。
新京报:具体来讲,岩画、壁画会出现哪些损伤?
刘成:以壁画为例,它们可能会面临地仗层脱落、裂隙、颜料层脱落、生物病害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害,也有可能受到人为破坏或来自动物的破坏。
2005年以前,这类风险带来的病害比较严重。随着预防意识、技术手段的提高,文物受病害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比如现在的壁画、岩画外围都设置了护栏,也有专门的看管员,并配备远程监控、环境监控等设备。
实际上,文物属于客观实物,风化、老化、剥落,只要环境在变,实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损害降到最低,使其文化价值最大限度传承下去。
新京报:目前,岩画、壁画的保护现状如何?
刘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被创作出来,所以有些岩画、壁画存在于人烟罕至的偏远地区,分布也比较散落。现在对于壁画、岩画的保护,主要是以管理和看护为主。
目前,岩画、壁画的整体留存状态还不错。我们对壁画的关注度其实很高,因为它能够反映出当时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研究价值非常高。
同时,大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2年,我国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到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16年,《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现在,我们主要是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
做好预防保护,宁可少做,不能乱做
新京报:我们现在采用哪些方法对岩画、壁画进行现状评估和修复?
刘成:对现状进行评估,就要了解岩画、壁画的结构与制作材料。一般而言,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对剖面结构、颜料层表面形态、地仗层纤维等进行观察,并对其材料特点进行分析。
在修复方面,除了现场修复,我们还采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通过数字采集、存储、处理等方式将文化遗产虚拟再现和原貌复原。例如新疆昌吉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采用三维扫描以及微观观察技术,通过数据了解自然因素可能对岩画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再对岩画及周边环境等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确保岩画得到科学保护。同时,引入光电分析测试、无人机高空测绘等技术,对岩画进行研究分析。利用自主研发的数字拓片专利技术,使画面模糊不清的部位产生增强图像效果。
此外,我国也一直在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标准,涉及文物调研、调查勘探、文物保护、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覆盖文物保护的全链条。
新京报:你认为岩画、壁画保护中有什么应该重视的理念?
刘成:我们这个行业有个规则——宁可少做,不能乱做。在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操作,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轻易去动工,必须慎之又慎。
文章来源:《材料保护》 网址: http://www.clbhzzs.cn/zonghexinwen/2021/1114/1068.html
上一篇:参加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演讲发言材料
下一篇:脱硫泵管道腐蚀冲刷如何做好保护处理